查看原文
其他

国科大本科教育,十年答卷!

关注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08-25

编者按:2014年秋,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迎来了首届本科生,踏上了本科教育的新赛道;2023年秋,第十届本科生走进了玉泉路校区,开启他们求知求实的旅程。从备受质疑的“草台班子”到被广泛认可的研究型高校,历时十年,国科大的本科教育交上了一张什么样的答卷?


2014年7月,一纸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包皓文手中。当时,早在几个月前,在国科大宣布开始招收本科生后,他和父母便第一时间了解到这所首次出现在志愿列表的学校。科教融合、自由转专业、院士授课……国科大的培养理念与教育资源立刻吸引了包皓文一家。


2023年包皓文从国科大博士毕业


就像赶赴一段早已约定好的旅程一样,拿到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的包皓文心里并没有过多的惊喜或意外:“更像是拿到了一张列车的车票,而我已经整理好了行囊准备出发。”


关于这一纸录取通知书的记忆,全国各地共有332份。“寻遍八方得雄骏,堪叹一师翘楚。”2014年秋,时任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在2014级本科生的开学典礼上填词感叹道。300余位怀揣着科研理想的同学们自此荟萃一堂,与时任校长丁仲礼院士、副校长席南华院士等千余位老师一起,翻开了国科大本科教育从零到一的篇章。


实际上,作为一所初招本科生的大学,国科大的本科教育究竟是否过关,当时的社会对其有很多疑虑。在国科大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博士毕业的包皓文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他的成长轨迹都和这所独特的大学紧紧绑定。他用十年前的信赖,与自己十年后的灿烂,告诉所有人:选择国科大,不虚此行。


UCAS

科教融合的领航者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十九年前,“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而国科大本科办学,便始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国的科学家们希望形成新时代先进的教学、培养体系,独立孕育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打造科技领军人才队伍的“钢铁后备军”。


他们给出的实现路径,是“科教融合”


2012年9月6日,时任校长白春礼院士在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报告中,将国科大的办学理念凝炼为16个字:“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国科大将同中国科学院下辖的100余个研究所“共有、共治、共享、共发展”,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燕敦验在为同学们讲授微积分课程


国科大本科办学,便是“科教融合”这一理念的延续。在每一位国科大老师的心里,“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为建设科技强国这盘大棋培养下一代的将帅。在科技将帅的培养之路中,本科教育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我们的本科教育只是复刻国内其他高校的办学模式,那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国科大本科部(以下简称“本科部”)部长燕敦验说。这批学生的培养就是要不一样——这也是时任校长丁仲礼、副校长席南华在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之初就强调的重点。而早在国科大的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办学之初,如何发挥好中国科学院独特的资源优势,便已是办学的一大关键。


在国家科技战略的引导下,国科大构建起“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共同成立了一系列科教融合学院,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建设在国际上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


燕敦验介绍道,国科大每一个科教融合学院的院长都由主要承办该学院的研究所的所长或著名科学家担任国科大本科教育筹办伊始,相关专业的各大学院就在各研究所所长的领导和协助下,迅速从科研一线遴选出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组建起面向本科生的教学队伍,负责本科生的授课并担任本科生的学业导师。


正是这样一个从“点”到“线”,从“线”扩展到整个中国科学院的组织方式,使得国科大的本科教育集中了全院最精华的资源。


国科大首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席班”的同学与科学家班主任席南华在玉泉路校区合影


“当主讲教师和助教团队的名单在大屏幕上出现时,台下一片哗然。”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副院长郑阳恒教授曾在物理学专业介绍会上和学生们分享他在高校间交流时的故事。


这份名单里,主讲教师不乏院士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杰出研究员,而配备的助教团队,其中许多也都是研究生导师。对于一所只有数百名在读本科生的高校,为每个专业配置的数十人的授课团队名单上却集中了众多的院士与一流科学家,这样的豪华阵容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鲜有出现。


国科大本科生前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在雁栖湖校区种植纪念林


国科大独创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则是“科教融合”理念在本科生阶段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谓三段式培养,是将本科生的培养分为了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以及专业选修课与科研实践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在第一阶段,同学们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以及语言文化等通识课程,为后续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大约一年到一年半后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自主选择喜欢的专业与方向,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进一步将基础夯实。在这两个阶段中,同学们可以通过自行联系或者学院统筹的方式选择学业导师,陆续进入课题组开展科研实践。


国科大2016级本科生、2020级病原生物学专业硕士生李霖杰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实验室开展研究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三段式”培养的前两个阶段通过数理基础与专业知识将同学们的知识体系的广度拓宽、深度挖深。而科研实践与出国访学则是第三阶段培养的核心,是一段为了提升学生的眼界与格局所准备的历练。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同学们便可以通过自行联系或者申报访学项目、科创计划的方式,进入国内外专业导师的研究团队与实验室。


国科大2014级本科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王温博回忆,本科阶段的科教融合与科研实践为她带来的远不止于科研基本技能的入门。除了接触到了大科学装置、学到了先进实验技术和培养了科学素养,最让她受益的,是穿梭在国内外各大课题组时所提升的眼界与格局。


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便进入了日后的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曹宏斌研究员的课题组学习并进行科研实践。大四上学期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下简称“澳国立”)访学期间,王温博在曹宏斌与澳国立化学学院教务副院长Mark Ellison的建议和帮助下,申请参与了研究项目课程,进入了时任澳国立化学学院院长John Carver教授的实验室,积累了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科研经验。


“曹宏斌老师是在出差的火车上接到我咨询选课的语音通话的。他说,未来学科交叉是大趋势,既然有机会出去,就尽可能去不同的领域多交流学习。”


虽然不同领域的学习经历并不一定能直接帮助她解决特定的难题,但积累的经验与拓宽的见识,使她能够灵活地穿梭于交叉学科,提出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想法。她笑称:“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的时间,我似乎还是个对科学充满着好奇心的小孩。”


在国科大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没有科学的巨人,但是我们有科学的大个子,站在大个子肩膀上,学生的眼界更宽,目标更高,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科学的巨人。


如今,一大批国科大自主培养的“将帅之才”已行至青年,我们大可期待这方小小的校园,崛起为未来的科学高地。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王温博在玉泉路校园毕业留念


UCAS

十年的探索与坚持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长征路上,办好教育是进步的关键,但想要办好教育绝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对于缺乏本科办学经验的国科大而言。


“从零到一办本科”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用燕敦验的话来形容,很像是“边搭台子边唱戏”。国科大本科办学的前四年,始终都有新的问题要解决,始终都有未知的挑战在前面,但是始终不曾改变的,是对办学初心和使命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追求


在成立之初,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搭建的国科大本科生培养团队并不完全被外界看好。“我们不是‘985’‘211’,当时‘双一流’建设也尚未开始。虽然早在1998年,就由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重点支持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但并不广为社会人士所知。”燕敦验回忆起本科部“草创”时的场景,不禁流露出感慨的神情。2014年,一些社会写手将首届国科大本科生称作“小白鼠”,甚至有不放心的家长不时来到校门口张望,本科部周围萦绕着紧张的气氛。


丁仲礼在首届本科生的家长、学生见面会上与学生和家长交流


但国科大本科办学团队并没有畏惧流言蜚语,而是选择直面质疑、不断改进办学条件、探索办学规律。时任校长丁仲礼和时任校党委书记邓勇亲自召开了家长交流会,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们讨论校园环境、教学质量、学生去向等问题,向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国科大会把每个学生,当作自己家孩子来培养。”


玉泉路校区教学楼文化墙上面贴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照片


十年的办学实践证明,国科大未曾失约。


如今,玉泉路校区教学楼一楼,醒目的宣传板上贴着本科部每一位辅导员和各项事务负责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们始终都和同学们站在一起。”本科部党支部副书记、负责本科部学生工作的王夺奎说。


回忆过去的十年,王夺奎等本科部的老师一直“陪伴着学生们长大”。“其实我们的每一个同学都很棒,都有无穷的发展潜力。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国科大这个平台潜心学习,同时也能够看到更多学习成绩以外的东西,坚持走下去,金子总会发光。”王夺奎诚恳地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曾担任本科生辅导员,当注意到同学们有消极的情绪时,会第一时间找同学们聊天,给予大家各种各样的帮助。是这些可爱的老师们,四处奔走,为同学们组织起一场又一场活动;也是这些可爱的老师们,认真收集学生意见、倾听学生想法,搭建平台定期举行“师生交流会”,推动改善校园生活条件……


2024年国科大本科生社团文化节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需要多维、全面的人文教育。王夺奎提到:“我们希望同学们在校内专注学习的同时,能够广泛涉猎和锻炼,拓展视野和格局。所以我们更需要在本科阶段努力做好相关工作。”国科大每位本科生在毕业前都需要完成20天的社会实践,十年时间里,本科部不断丰富可供学生选择的社会实践形式,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到多元,从基础到深入。

依托国科大科教融合的特色和优势,本科部积极与中国科学院遍布全国各地的分院、研究所取得联系,挖掘中国科学院丰富的育人资源,为同学们准备了遍布全国各地、精心设计的“成长路径”:在深圳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变;在延安探寻革命火种的延续;走进比亚迪、百度、曙光和联想等高科技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生涯规划讲座,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拥抱未来。


国科大本科生参观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国科大本科生前往延安进行社会实践时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合影


除了为学生争取更多走出校门的机会,本科部也在不断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内活动空间。比如,属于“玉泉书院”的崭新公共空间于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一公寓落成。王夺奎带领学生们参观一间间精心布置的房间,如数家珍:“这是心理辅导室、社团活动室,我们还有新媒体活动室、书画创作室……”房间虽不大,但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本科部老师对学生的温暖关怀。努力创造属于每一位学生的文化氛围,满足同学们对校园人文关怀的需求,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


在教学方面,本科教学团队也并未满足于已有的教学成果。他们始终探索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尝试着先进的教学、培养理念,以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派与先行者。物理学院的书院课程、计算机学院的虚拟教研室,还有一门又一门研讨式课程……这些都是十年来探索与改革的成果。


在这些探索与实践中,最为人所熟知的项目之一是“一生一芯”。201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科大教授包云岗发现,计算机体系结构领域的顶级人才当中,有85%选择在美国就业,仅有4%在中国就业。究其原因,处理器芯片设计相关教学与研究在国内高校的缺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包云岗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让本科生参与到开源芯片生态的建设中?


包云岗展示同学们的设计成果


这就是“一生一芯”计划的最初萌芽。


处理器芯片被公认为芯片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设计复杂度高、难度大,如果数名本科生能在开展毕业设计期间,用9个月时间合力完成一款处理器芯片设计,这将成为中国本科教育一次极不平凡的尝试——既是对学生本科所学的最佳检验,也鼓励和激发了学生对芯片的研究兴趣。


“果壳(Nutshell)”芯片


听闻这一想法,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本科部部长燕敦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时任所长、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孙凝晖等都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包云岗随即联系上国科大几位2016级本科生,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一生一芯”计划,并以此作为毕业课题,得到欣然应允。2020年7月,五位同学在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果壳”上成功运行了Linux操作系统以及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Core,正式毕业。


如今,在包云岗的带领下,“一生一芯”团队正在致力开发面向产业界的开源处理器“香山”。曾经开发“果壳”芯片还有些吃力的同学,如今早已成为团队的骨干。他们与新加入的同学环环相扣,在国科大顶尖教授团队的带领下取得了芯片产业的一定成就,为国家的“卡脖子”难题起草了一份初步但意义非凡的答案。


包云岗与学生在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合影


“一生一芯”计划的影响力也在向全国辐射,帮助很多高校形成了从处理器芯片设计到流片并运行操作系统的实践课程。只要在互联网上搜索“一生一芯”计划的主页,所有人都可以报名参与,获取课程学习资料。现在,“一生一芯”计划已经进行到了第六期,每期报名参与的师生多达数千人,覆盖了国内外百余所高校。包云岗几年前那尚显粗糙的想法,如今已枝繁叶茂,并不断成长,在我国的开源芯片生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弹指十年,本科办学启动时,时任校长丁仲礼的寄语仍在回响:


“我希望,国科大能够在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理念上具有引领性,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情怀、气质、性情有强大熏陶力量,能让年轻学子以进国科大为荣。”


百年大幕渐渐拉开,在这条路上,国科大正引领风向,走在教育改革队列的前方。


UCAS

自由求知的沃土



“国科大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如果在玉泉路校区随机询问一位本科生,你会得到各式各样的答案。有“离科学最近的地方”“院士如云”这样的感叹,还有“北京面积最小校区”这样的吐槽。但是所有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是:这里是一片求学探索的自由沃土。


“从2014年开始,我们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多次自由转专业的机会,这种做法当时在国内是相当超前的。”本科部副部长、主管本科生教学事务的丁云云介绍道。


在招生之初,国科大便秉承尊重学生兴趣的理念,给予每一个学生自由探索自身兴趣的机会。与自由转专业相配合的,是一张囊括全国各大研究所一线科学家的学业导师名单。有了这样的办学基础,每一位国科大本科生都有机会尝试中国科学院几乎所有的前沿研究方向。


经历了物理、计算机、数学“三重跳”的2014级本科生冯凌璇,对于国科大的学业导师制度和转专业的自由有着极其深刻的体会。


因为热爱与卫星相关的研究,冯凌璇本科期间就选择了日后硕士生阶段的导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林宝军研究员作为自己的学业导师,并且从物理学专业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但她依然希望能进一步扩展自己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基础,于是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辅修了物理学专业的课程。


冯凌璇


大三上学期,在计算机专业繁忙的课程之外,她还和物理学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艰深的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而正是在量子力学课堂上的一次汇报,为她如今所从事的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


在量子力学课程中,老师要求每一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量子力学相关话题做一个小汇报。通过查阅资料,冯凌璇选择了量子隐态传播作为自己汇报的主题。“量子计算真的太神奇了!”多年后再回忆起当时准备的这个小汇报,冯凌璇依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现在,她正跟随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骆顺龙研究员从事量子计算的相关研究。量子计算是一个物理、数学、计算机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但对于这样一路走来的冯凌璇来说,那些在国科大学习过的数理基础,那些曾经为修补计算机程序漏洞而熬过的一夜又一夜,最终都成为她不断探索未知的底气。“在国科大,我找到了一颗永远对科学保持热情、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心。”冯凌璇笑道。


君子不器,事实上,本科的教育从来都不应该囿于某一狭窄领域。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激发对知识的热爱,并学会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自由探索。“教会学生们自己去探索,远比开设更多具体的专业和课程有意义得多。”丁云云感慨道。在这片求知的沃土上,一位位大师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同学们点亮了知识的星空,让他们在这片宇宙中,以饱满的求知欲不断探索世界,找到一种又一种不同的答案,不拘一格地拓展人生的广度与厚度。


UCAS

春风化雨育桃李



国科大本科教育拒绝复制、勇于创新的初创阶段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国科大有很多本科课程是由主讲教师基于自身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多年的实践感悟,调研国内外相关课程,博采众长,并紧密结合前沿的科研动态进行自主设计的。每一节精心准备的课堂,每一页精心编写的讲义,体现着一位位在科研一线光彩夺目的老师无私地走出实验室,在教学上倾注的真心与热情。


以国科大本科教学委员会为核心的这批老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向涛、席南华,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陈熙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还有各大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他们将精力灌注于本科生的教学中,来回奔走于一次次的教学研讨会,讨论课程的细节调整事宜;他们从繁重的科研中抽出身来,奔走于各大高校学习交流,研究海内外高校的先进理念,用卓越的眼光设计出属于国科大的独立教学培养体系;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站在本科课堂讲台上,为本科生们教授基础课程,分享科研前沿。


李永舫院士给国科大本科生讲课

李家春院士给国科大本科生讲课


“我们愿意从忙碌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去做、去完善教学。”在采访多位老师的过程中,所有受访老师不约而同地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他们不仅仅是科研的拓荒者,也在教学的土壤里耕耘着理想和智慧,寻找着作为师者的另一个自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与学生们共同成长,见证着每一颗年轻心灵的蜕变和光芒。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郑伟谋负责为国科大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讲授量子力学以及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这两门课程。他虽已年过古稀,但却不遗余力地为同学们编写了一本量子力学教材、两本课程讲义,时至今日仍站在讲台上为同学们一笔笔地板书每一个公式。国科大物理学专业1902班为答谢恩师,邀请他参加班级组织的毕业活动,郑伟谋在答复中写道:“与你们在一起,我的衰老进程得以延缓,虽说‘You canno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编者注:这句谚语的大意为,老家伙学不出新名堂)’,但是因为你们,我仍然在努力学习……无论如何,祝你们前方有坦途,我们后会仍有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师们站上讲台,仿若一阵春风,吹开了同学们心中理想的幼芽。“其实课上很多知识一开始并不是很能听懂。”回忆自己在国科大已经度过的三年求学生活,2021级本科生黄海诺如是说,“但是当看到先生们走上了讲台时,这总能让我有一种我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学会的决心。”


除了一线的研究员走上本科讲台担任主讲教师甚至助教,学业导师制度更是让本科生的三段式培养与各大研究所无缝衔接,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从上千人的学业导师名单中挑选自己心仪的导师,走进他们的课题组交流学习。而供同学们选择的这些学业导师中,有上百位院士,上千位一流科学家。


课程之外,为每一个班级都配备一位科学家班主任和一位青年班主任,也是2014年国科大本科办学之初所设计的教学培养体系的一大特色。2014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1408班“涛班”班长申姣至今仍记得和科学家班主任徐涛院士相处的点点滴滴。“我在国科大遇见了无数顶尖又颇具‘人情味’的科学家们,他们让我明白了‘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开学典礼后,“涛班”同学与科学家班主任徐涛在班会后合影留念


1408班与徐涛院士的初见是在开学典礼之后的首次班会上。刚刚迈入大学的一群“初生牛犊”第一次面对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学家班主任,兴奋的同时也难掩紧张。


此后的四年间,1408班“涛班”的班会几乎都是徐涛亲自组织,从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倾听同学们的“怨言”,指导他们走出迷茫。“当时的我绝对想不到,徐涛老师会在我的科研启蒙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年后,当申姣博士毕业,回忆自己第一次进实验室、第一次思考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科学家、第一次因科研受挫而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些关键节点时,都有徐涛耐心倾听和郑重建议的身影,给予了她不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在很多人眼中,徐涛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而在我心中,徐涛老师热情、耐心、尽心,是一个‘很潮’、很有情怀的科学家。”尽管每一次班会讨论的事情都不一样,但是每次班会前徐涛都会让申姣问同学们:“今天班会大家想要我带你们去哪里吃饭?”在1408班的同学眼中,这位说话严肃、备受尊敬的大科学家,也是一位聊天时会卖萌,和大家一起在冬天的街头吃烤串的大叔。有一次徐涛出差回来,为同学们带回了许多零食,但他却用可爱的语气在班级微信群中说,要大家说想他了才带给他们吃。几乎在徐涛的消息发出去的一瞬间,班群立刻被消息刷屏,像是几十位同学齐声在喊:“徐涛老师,我们想你啦!”


2023年6月,即将博士毕业的申姣在学位论文致谢中写道:“直到现在,每当我获得一点成就,哪怕是很小很小的成果,我都会和徐涛老师分享,他也会真心地为我祝贺。哪怕在受挫气馁的时候,我依然相信我是很棒的学生,这些都是徐涛老师给我的底气。


在2015年中秋节前夕的一次班会上,徐涛在明信片上写下了对1408班同学们的寄语:“二十年后再聚,看到涛班走出众多杰青、优秀青年科学家,颇觉欣慰,醉了!”(明信片现存于国科大图书馆)申姣一直保存着明信片的照片,“希望未来的我也有能力成为像徐涛老师一样优秀且有情怀的科学家。”


2015年9月国科大图书馆寄语活动,徐涛院士作为班主任寄语“涛班”同学们的明信片


UCAS

原来天险亦平常



国科大本科办学第十年,亦是本科部第一批学子求学的第十年。


回忆起十年的求学历程,其中“科研特种兵”式学习的本科阶段,对于起初还需要“和及格作斗争”的申姣来说,“活过了这四年”并不算一个夸张的说法。作业在截止时间前匆匆交上,发下来后却是满满的红叉;考试之后向助教求情,希望能多给两分以免有挂科的危险……这些鲜活的记忆还仿如昨日。


“尽管一开始学业成绩不好,但一路坚持走来,我还是来到了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世界前沿。”如今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申姣笑了笑,眉眼弯弯。


2020年博士生阶段的申姣在作学术报告


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仍是在“已知”的世界中挑战自我;而以本科科研实践为起点的学术生涯,则是踏入“未知”世界的全新冒险,需要面对更多没有标准答案的困难与挫折。


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开展本科科研实践期间,申姣第一次经历了与自己预想不同的科研的另一面。


她一个人坐在实验室外闷热阴暗的楼梯间里,泪水夹着汗水从脸上滑落,第一次对自己选择的科研道路产生了怀疑。她哭着拨打了班主任徐涛的电话。“先把眼泪擦一擦,到我这儿来,我们慢慢聊吧……”当满脸泪痕的申姣来到生物物理所,推开所长办公室的大门,徐涛手上正拿着一大兜刚洗好的草莓。第二天,找到新方向的申姣又一次穿上了白大褂,站在了徐涛的实验室里。


本科毕业前夕,已经积累了一些科研经验的申姣在与徐涛的讨论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在徐涛的建议与无私帮助下,她选择了肿瘤免疫治疗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报考了生物物理所的研究生。在与国际顶尖的免疫学家傅阳心教授第一次见面之前,她特地准备了英文自我介绍和一大堆常见面试问题的答案。可是傅阳心只问了她一个问题:“肿瘤免疫这么难,你为什么想做这个?”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研究生入学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思考。”每当深夜仰望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六号楼的灯光,就会发现位于九层的感染与免疫实验室总是灯火长明。免疫系统复杂而精密,从提出一种药物的设计思路,到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制备出目标药物,再到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药物的疗效和毒性,每一个步骤都存在无数可能导致失败的细节,每完成一轮尝试都需要漫长的周期。无人知晓要经过多少轮的尝试和改进,一名博士生才能开发出一种具备确切疗效的药物,从而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即使幸运,这个过程也常常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小鼠的生长不会暂停,实验的日程也不能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过程历经曲折,但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五年,申姣设计的以白介素15融合蛋白顺式递送活化T细胞治疗肿瘤的学术论文顺利发表于国际期刊,对应专利的产业转化也在不断推进。


这一设计构思之巧妙,甚至引得在学术会议上第一次听到这一成果的同行不禁提问:“这个设计的来源究竟是理性的分析还是随机的组合?”傅阳心回答道:“这个概念来自一个学生失败的实验结果。可是有时候,我们不能太主观干预学生的想法,如果她失败了,再给她一些鼓励就够了。”这一路的坚持,离不开日常指导申姣的彭华研究员如母亲般的陪伴与关怀,离不开同门之间温暖的相互扶持与帮助,离不开傅阳心独到的眼光与热情的鼓励:“如果你这么年轻手上就有一种能推向世界的新药的话,那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呀。”


博士毕业前夕,在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后面试时,申姣又一次听到了与五年前相同的问题。她忽然意识到,当年向她提出这个问题的傅阳心也帮助她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立志解决科学难题的信念,是那种“我这一辈子,一定要做出点什么成果”的执念。“我庆幸,我踏入了这个‘很难’的肿瘤免疫领域。正是因为它难,所以我们才敢于去挑战,为常人所不能为。


2018年本科毕业时申姣(右一)与徐涛(右二)的合影

2023年博士毕业时申姣(右一)与徐涛(右二)的合影


“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这句话现在仍然贴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的教学楼中。而在地球另一端的波士顿,申姣的喜悦与坚定跨过了13个小时的时差,再次回到十年前她踏入的国科大,找到了那个坐在楼梯间角落哭泣的她:“你好,申姣!我是那个不可思议的你。”


挫折与困苦,是缠在每一个求索者身上的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有一路咬牙坚持“犯其至难”,耐住性子数年磨一剑,直到刺破茧壳的一瞬间,就会发现,“图其至远”,原来已在脚下。十年来,一批批学子走进又走出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在四年的切磋琢磨后,向祖国各地、世界各地奔去,奔向各自的理想。


UCAS

后  记



从2014年到2023年,总共有3871位学子走进玉泉路校区。截至今日,国科大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平均深造率达90%以上。


玉泉路校区


如今,申姣匆匆穿过连接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与附属医院住院部之间的“希望之桥(Bridge of Hope)”走廊,向免疫学幽微的丛林更深处探索,筑起连接生之希望的医学之桥;包皓文正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进行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相关研究,用数学听诊国家发展的脉搏与心跳;而王温博、冯凌璇也将在不久的未来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还有许多这篇文字未能记录的同学,他们也都正走上科研一线,为国家发展,为人类的命运,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说遇见了不可思议的自己还为时尚早,我还需要不断地沉淀和积累。”冯凌璇说。不论是人生还是科研,都是一场没有固定路线的长途旅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对于每一位同学而言,国科大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中转站。在十几岁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到这座车站,在四年之后驶向远方,最终在十几年的历练与积淀后,停靠在祖国大江南北。


在2018年夏天,第一届本科生的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丁仲礼在书面致辞中写道:


“办学是个慢功夫活计,需要时间,需要沉淀……只要我们比别人更努力,更投入,更纯粹,更不急功近利,最后站在高山之巅欢呼的一定是我们。”


十年,是一个人从求知的初心迈向博士桂冠的辉煌旅程;十年,是知识的种子在育人沃土上萌发的春天,也是国科大本科教育篇章初见成果的第一页;十年,是一棵幼苗茁壮成为参天大树的岁月见证,也是为国家与民族百年育人宏伟蓝图中宝贵的第一步。


或许再过十年之后,当今日莘莘学子的人生列车停在祖国各地的科研与教学一线时,他们也会成为给下一代人撑伞的前辈,成为在科学“无人区”拓荒的先锋,成为那个不可思议的自己……




云天收夏,木叶动秋

国科大本科教育迎来第11个年头

“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下一个十年

深林可辟地,旷野可栽木,沙漠可掘泉

在淙淙玉泉与幽幽雁栖间

育苗成木,积木成林

我们,一直在路上


点击下方查收

2024年本科招生宣传册

遇见国科大

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



中国科学院大学:强国一代有我在

“硬核”坚守!国科大录取通知书折射全程育人探索

我在国科大的九年时光、四城故事、二十封拒信

Mr.童在国科大当老师

最新!欢迎报名国科大夏令营!

大戏收官!国科大这份期末答卷,精彩!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记者团

文字/黄海诺

图片/黄海诺

国科大官微往期推送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美编/李葭萌 何邦彦 陆紫琪

责编/张雪雅 侯新雨

点击关注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